<<程天縱老師談原創>>
在擔任過中國惠普總裁、德州儀器亞洲區總裁、富士康副總裁,退休之後,Terry 老師選擇了義務輔導年輕人創業,一年內義務輔導了400多個創業團隊、組建的創客創業社群已經發展到 10000 多名創業小夥伴,深刻瞭解創客創業圈,60歲開啟人生下半段旅程。他的如何看待創新、創客的呢?
1. 創客生態:創新的來源
現在創客生態的載體主要是創客空間——創客聚集在一起,互相認識、腦力激蕩,找合作夥伴,把創意做出來。這是一個產生創意、實現創意的地方。
有創意之後,如果不把創意做出來,就成了垃圾,可以扔進垃圾桶。創客空間只提供了簡單的工具,要真正把產品做出來,就需要製造空間。美國有一個著名的製造空間叫 Techshop,有各種 CNC 設備、3D 印表機、鐳射切割、縫紉機、water cutter 等各種工具,一個創意拿過去就可以做出來。不過這種製造空間在深圳就很難運營,因為在深圳可以很快地找到工廠試產,效率很高。
創意在製造空間實現出來,只是 0 到 0.1,因為這個產品設計不是 Design For Manufacture,不能量產。歐美創客習慣於把設計放到開源網站上,讓大家一起來提意見,改進,有點像維琪百科。後來出現了眾籌網站,定個目標,定個時間,達到目標後就小批量生產、交貨。很多小批量生產其實不需要到深圳,因為很多產品創客自己焊接就可以做出來。
這個大概就是創客生態。創客是一種文化,一種生活方式,一種價值觀。
2. 創業生態:Copy and Cost down
創業生態不一樣。創業的人更適合去孵化器、加速器(而不是創客空間),這些地方一般會提供產品重新設計的服務,把原來不能量產的設計變成可量產的,甚至提供供應鏈、製造代工、管道、品牌的支持,還會把創投資金拉進來。
創業做的產品一旦上市,賣給使用者,就要對用戶負責,另外還有品牌要保護,有股東的期待。如果說創客做產品像找女朋友,那麼創業者做產品就像是結婚。
很多創客有創意,但不一定做出來,做出來的,不一定眾籌,這個數量結構就像一個漏斗。創業者的數量結構也是,有產品的,不一定拿得到投資,有投資的也不一定能成功創業。「99% 的創業都會失敗」,說的也是這個。
歐美有很多創客,創客生態的漏斗很大,生態非常發達,也孕育了一些非常成功的科技公司,比如惠普、蘋果。在中國,則是創業漏斗更加發達。中國有句古話是「寧為雞首,不為牛後」,說的就是人們更希望創業,自己做老闆。古時候,徒弟拜師學藝,學成之後自立門戶經商,就會成為師傅的競爭對手,因為經商的本事都是學師傅的,這其實就是 copy。古時候還有一些說法,比如「祖傳秘方」、「傳男不傳女」,都是怕被人 copy。
中國不少大企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 copy 的做法:copy to china,copy and cost down,copy and cost out——複製創意,降低成本,再變點花樣,山寨手機就是這樣。
3. 創客生態是原創的基礎
創客要從小培養起,要從教育做起。如果所有小學生從入學開始就瞄準高考,那很難有什麼創意。很多有創意的人沒辦法做出產品,所以我也鼓勵像 Seeed 這樣的公司做出模組化的產品。學金融、化工、會計的人,每個人都有創意,學音樂的、設計的創意更多,讓有創意的人發揮創意,開發腦礦,做出產品,這也是鼓勵創造的一種很好的方式。
物聯網時代即將來臨,現在的創業大環境非常好,因為物聯網時代的產品是爆炸式的。5 年以後的產品,絕大部分還沒有被發明,在政府、創客運動的推動下,物聯網或許將帶動一大批原創產品的產生。另一方面,也正因為物聯網的很多東西還沒發明,抄不到,反而會刺激原創。
歐美的硬體創業一般是從創客創意發展起來的,而中國的創客運動才剛剛開始。如果想要有更多的原創,一定要有更加完整的創客生態。我做 T&F 社群,做深圳灣,就是為了把創客、創業生態結合在一起,鼓勵創客運動,讓創客生態的漏斗變大,鼓勵創客創業,讓更多創業服務對接創客產品。
如果我們沒有創客生態,即使我們有很多大企業,也很難有原創的產品。